编者按
2022年8月4日至6日,我会优秀海归青年代表吴玉等应邀参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并作大会交流发言。在“两弹一星”精神主要诞生地举办青年英才论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以“两弹一星”红色资源加强对广大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智慧和力量。我会已连续第三年受邀参加英才论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长:
大家好!我是参加此次论坛的南京欧美同学会代表之一,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下属单位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标准制定与可信人工智能评估测试工作。昆仑山下,三江源头,能够有幸与各位领导、各位学长共同参加此次思想及学术盛宴,我倍感荣幸。
每当我们提到科技和发展,很多人或许会把目光集中在北上广深等现代都市,我们本次参会的大多数人,也是来自国内一二线城市。然而,在荒凉的西北,在青海苍茫的金银滩草原,东风航天城的戈壁荒漠,罗布泊的马兰基地……是这些地方孕育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奠定了中国国防事业、航天事业的基础。这些曾隐藏于地图一隅、不能标记名字的地方,就像祖国的“丹田”,在无声的岁月里积蓄着、释放着民族复兴的底气。
参加论坛前,我与家属一同沿青甘环线领略了西北风光,赞叹自然风光壮美的同时,我再次深感祖国建设发展之艰辛。面对茫茫戈壁,习惯了繁华都市车水马龙的我,难以想象“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几十年如一日为国铸剑需要怎样的精神和意志支撑。经过这几天的参观学习,我在不断的震撼与感动中得到了答案。
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在内外交困中崛起,取得了令全世界惊叹的成就,撑起了自己的和平盾牌,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国防之路。“争气弹”“中国星”……这举世瞩目的成就的背后,是一串响亮的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这些两弹一星元勋们不远万里、隐姓埋名,为国铸盾,他们用生命和奉献书写的光辉岁月,是“祖国脊梁里最坚硬的部分”,为后世书写了一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铸就了可歌可泣、永世长存的“两弹一星”精神。
东风澎湃,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力量始终穿越时空,鼓舞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忠诚报国、矢志奋斗。如今,“嫦娥”奔向月球,“天问”着陆火星,“东风”捍卫和平,“北斗”导航全球……每一项成就都镌刻着“两弹一星”的精神,每一道足迹都传承着“两弹一星”的力量。
在原子城纪念馆,我注意到两张标记不同时代的合影,一张是来时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一张是离时白发苍苍的老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伟大的事业铸就伟大的精神,一代一代人,薪火相传,肩负使命。
”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新时代的中国,正进行着史诗般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总书记指出,“在亿万中国人民前行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留学人员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名归国留学青年,一名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员,我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工作,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事业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南京欧美同学会(南京留学人员联谊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07901号-1
Copyright2022,Nanjing 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街43号2号楼 邮编:210018 邮箱:njwrsa@njwrs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