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海归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用自己的学识、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之歌,他们的身影与万千同胞交织,共同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他们中有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有毁家纾难的慷慨之士,有用生命守护民族尊严的不屈脊梁。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中璀璨的篇章,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抗战时期镌刻着爱国、勇气、智慧与力量的海归故事,铭记历史,砥砺奋进。
“我相信,将来唯一的幸福是建立在为他人服务的生活上……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乎自己有所得,而在乎为别人服务。”
这是一封写在监狱中的家书,也是一位志士留给世间最后的自白。作者陈三才,江苏昆山锦溪人,出身世家,毕业于清华、留美于伍斯特理工,归国后成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冰箱大王”。他本可安享荣华,却在国家危亡之际选择了一条孤勇之路——刺杀大汉奸汪精卫。事败被捕后,他于1940年10月2日在南京雨花台从容就义,年仅39岁。
这封信,是他在生命最后阶段写下的遗嘱,也是一代精英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抉择。
【壹】 从江南才俊到清华英杰
1902年,陈三才生于江苏昆山锦溪镇一个显赫家族。他自幼聪颖,勤学善思,受新式教育和留学风潮影响,15岁便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至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在清华的日子里,他不仅是学业出色的学子,更是足球队员、军乐队成员,同窗刘驭万称他“真正文武全能,恐怕要算第一”。
1920年,陈三才远赴美国,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他各科全优,担任辩论学会副主席、足球队队长,甚至夺得全校网球单打冠军。他的导师在毕业评语中写道:“他是最值得信赖的学生……不仅学习努力,在任何承担的工作上也从不懈怠。”
【贰】 “冰箱大王”与他的隐秘使命
1926年,陈三才学成归国,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美合资冰箱企业——美商北极公司,任总经理。他引进的“弗里吉代尔”牌冰箱成为当时高端家庭的象征,自己也跻身上海滩名流之列。女儿梅琳后来回忆:“我们住在一栋大房子里,有九个仆人……我有一辆小汽车和一个司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翩翩绅士心中始终燃烧着报国之火。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他以上海青年领袖和工程师身份奔赴前线,协助军队构筑工事,捐款捐物,支援抗战。
【叁】 孤身刺汪:一个人的抗战斗争
1939年,汪精卫公开投日,成立伪政府。陈三才毅然决定以身锄奸。他先计划炸毁汪伪特工总部“76号”,利用公司运输渠道暗中运送炸药,但因对方警觉而失败。此后,他将目标直接锁定汪精卫本人。
通过关系,陈三才与军统负责人戴笠取得联系,但始终保持独立身份运作。他自筹资金,多方搜集汪精卫行踪信息。得知汪定期到上海一家医院治疗旧伤,他重金买通一对白俄兄弟,企图通过护士向汪投毒。然而行动当日,汪临时改变行程,计划落空。更不幸的是,白俄兄弟反向“76号”告密,陈三才于1940年7月9日被捕。
在狱中三个月,他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面对汪精卫亲自审问,他凛然道:“余与尔无私怨,欲诛国贼耳,国贼人人得而诛之,何问为?”1940年10月2日,陈三才在雨花台英勇就义。
【肆】 尘封的名字,不灭的精神
陈三才牺牲后,因身处乱世,其事迹长期鲜为人知。2001年陈三才的名字终于刻在了清华英烈纪念碑上;2014年,江苏省民政厅正式追认其为革命烈士;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日英烈名录。
【伍】 精神传承,汇聚民族复兴伟力
陈三才出身富贵,留学海外,事业成功,家庭美满——他有一万个理由乱世求安,却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自信过去的生活,自私而无用。同时,我相信,将来唯一的幸福是建立在为他人服务的生活上。我差不多费了十三年的工夫来了解: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乎自己有所得,而在乎为别人服务。”
从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归国,到白手起家创办实业;从安居乐业到毅然弃商从戎;从锦衣玉食到慷慨赴死——陈三才的人生选择,展现了一个海归精英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陈三才牺牲8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故事依然激励着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爱国永远是最大的共识,报国永远是最美的选择。
来源:澎湃新闻(有改动)
南京欧美同学会(南京留学人员联谊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07901号-1
Copyright2022,Nanjing 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街43号2号楼 邮编: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