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人物  > 文史人物  > 正文
致敬!战火中的欧美同学会会长和海归科学家
科学没有国界,


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
回首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
一位位中国科学家义无反顾,
与祖国共赴危难。
他们或研发武器装备,
或从事战时保障,
或奋力救死扶伤,
在破碎的山河之上,
为挽救民族危亡
付出自己宝贵的科学智慧。

他们从海外学成归来,
扶大厦于将倾,报效祖国!
他们中有人还曾担任欧美同学会会长。

今天,
让我们一起,
走近抗日战场上的海归科学家!


严济慈:虽一介书生,也要为抗战奉献绵薄之力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
严济慈正在法国巴黎参加国际文化合作会议,
他在会上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呼吁国际社会阻止日寇妄图轰炸北平的暴行。

1599460766506240.jpg
严济慈:物理学、教育家,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50—1951年任欧美同学会理事长。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
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
不管战争要持续多久,
情况多么险恶,
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
我将和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
我虽一介书生,
不能到前方出力,
但我要和千千万万中国的读书人一起,
为神圣的抗战奉献绵薄之力。

从香港绕道到达昆明,
他将办公地点选在了
昆明北郊黑龙潭的一座破庙,
他说,侵略者破坏了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
使得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不能袖手旁观,

1599460778964886.jpg
抗战期间,严济慈一家在昆明郊外黑龙潭的住所

由于战时大后方非常缺乏
和需要军用通讯工具和医疗器械,
严济慈带领一众科研人员开始动手研制
压电水晶振荡器、显微镜和各种光学仪器。

此后
严济慈等先后提供了
各种厚度的优质水晶振荡片1000余片;
为驻昆明的美军和驻印度的盟国英国皇家空军
解决了几片急需的水晶振荡片。
这些震荡片对于无线发报机稳定波频起了很大作用,
极大改善了战时我国的电信技术。

1599460804727249.jpg
北平东皇城根42号,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全体研究人员合影,右二为严济慈。

同时他们制造出了
300多套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
500架放大倍数为1400倍的显微镜,
200架水平经纬仪,
50套缩微胶片放大器,
供给抗战部队、学校、医院等。


茅以升:破“八十一难”建大桥

钱塘江大桥
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
和主持建造的较大的近代化公路两用桥,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
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

1599460841661115.jpg
茅以升:桥梁学家,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82年欧美同学会恢复活动后任代主任委员。

当时,无论从民用还是国防角度看,
钱塘江都需要一座桥梁连通南北。
然而钱塘江水势湍急,
江底地质条件复杂,
桥梁建筑十分不易,
杭州民谚以“钱塘江造桥”喻指不可能的事。

1933年,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茅以升,
受邀赴杭州兴建钱塘江大桥。
在此之前,
几乎所有此类桥梁,
均由外国人一手包办,
因为中国人缺技术。

1599460885884190.png
1937年5月1日,茅以升发表在《大美晚报》(The Shanghai Evening Post & Mercury)上介绍钱塘江大桥的文章。

1935年4月6日,
大桥正式开工兴建,
但不久便迭遭各种困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建桥更是难上加难。
工程虽难,人心却齐。
工人们头顶飞机轰炸,
夜以继日地赶工,
终于建成了这座全长1453米,
双层公路、铁路两用的钢梁桥。
中国人无法设计、
建造现代化大桥已成历史!

1599460940291335.png


图为施工现场。来源: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1599460975841201.png
图为从北岸引桥对面拍摄的大桥全景。来源: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而这座由中国工程师
自行设计并主持施工的大桥,
也曾由设计建造它的工程技术人员动手炸断。

1937年11月,
随着战事发展,
为不使大桥为敌所用,
军事当局要求桥工处作爆破大桥的准备。
在完成抢运物资、疏散难民紧急使命后,
12月23日傍晚,钱塘江大桥实施爆破。

1599461576150066.png
图为满载难民和战略物资的列车通过大桥驶向大后方。来源: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1599461596357067.png
图为炸毁后的钱塘江桥。来源: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大桥炸毁后,
茅以升曾愤而写下: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为阻止日军修复大桥,
茅以升随身带走建桥的14箱资料。
随后多年,
他万里逃难,
多次遭遇敌机空袭,
资料却未有丝毫缺损。
1946年,
茅以升回到劫后的杭州重修此桥。
1953年5月,
钱塘江大桥铁路、公路全部恢复通车,
复桥夙愿终得实现。

1599461615611457.png
图为1987年钱塘江大桥通车50周年时,茅以升故地重游。来源: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沈骊英:将生命定格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实验室

沈骊英早年入康纳尔大学研究农学两年,
期间听教授介绍世界学术进步概况时,
所举国名甚多,而唯独无中国。
而后感触殊深,
立志献身科学,报效祖国。

1599461633811723.jpg 
沈骊英(左一):卫斯理女子大学理学学士,复入康纳尔大学研究农学两年,立志献身科学,报效祖国。返国后出任苏州振华女校教务主任。

1933年起,
沈骊英开始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
抗战开始后,她以妊娠之身,
带着子女三人和历年试验记录、种子箱,
自宁而湘而黔,辗转数千里,
抵达四川荣昌县。

其间,她坚持田间试验和研究工作,
亲手作记录,参加小麦播种和收获,
还要照顾幼儿,防空袭、躲警报。
1939年,她培育的“中农28号”
在四川大规模推广,
她用坚毅的努力,十余年的辛苦,
换得了九种最成功的杂交麦种,
让贫苦的农民在战乱的年代
增加30%的收获;
她写下的20余篇有关育种的著作,
常为各国学者所引证。

1941年10月7日,
由于过度辛劳,积劳成疾,
沈骊英在实验室中,
突发性脑中风,
倒下来后却再没能站起来,
就这样结束了她年仅四十四岁的生命,
画面永远定格在她在实验台前工作的样子。

 后来在她的追悼会,
李德全曾评价:
她是在太阳熏蒸下、
风雨吹打中朴朴实实脚踏实地的战士。
现代中国农业科学的先驱钱天鹤也誉之为
农业界不可多得之科学家”。


殷希彭:毁家抗战,从医学博士到开国少将

殷希彭
193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是开国将军中为数不多的“教授将军”。

他携笔从戎,
从参加八路军到逝世,
从来没有离开过军队卫生工作岗位,
为我国军事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正因此,
他虽无军功,
开国却被授予少将军衔。


 

1599461660272787.jpg


殷希彭:曾任河北省立医学院病理学主任教授,第一军医大学校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931年,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

七七事变,
华北告急,
河北医学院南迁,
回乡安置老小的殷希彭困居乡里。
时任冀中军区卫生部长的张珍亲自登门拜访,
请他参加抗战,
殷希彭爽快地答应了。

他参加八路军后,
他在河北医学院的同事和学生
也纷纷来到冀中军区。
这些经历了战争洗礼的专家们,
把自己的营养品、马匹都让给了伤员,
自己仍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1599461678101646.jpg
1942年夏,殷希彭、柯棣华、傅莱、江一真(从左至右)在白求恩卫生学校。

  在参军之初,
殷希彭表示自己的长处在于医学教育,
这正好满足了根据地
对医务技术人才的急迫需求。

1939年9月起,
他开始担任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教务主任
后又累任副校长、校长。
在他的领导下,
“白校”先后培养技术干部1000多人,
成为战争年代边区最著名的医科学校之一。

1599461694388581.jpg
殷希彭教授指导学生做研究工作。

  在抗日战争中,
殷希彭一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他的长子于1943年春在战斗中牺牲,
年仅21岁。
同年秋天,
年仅16岁的次子也在反“扫荡”中牺牲。
一年之中连失二子,
老教授心中的悲伤无法言喻,
但他却反而安慰前来慰问他的同志说:
“国难之中,两个儿子为抗日救国牺牲,
他们光荣,我也光荣。
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
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纪念。”

而直到抗战临近结束他才知道,
在他参加八路军之后,
为了保护家族,
他的妻子带着幼子离开了家,
在最困难的岁月里甚至一度沿街乞讨度日。


李承干:大后方最大兵工厂的“兵工国宝”

二十一厂”,
抗战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
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5201名职工,
设有多个分厂,
拥有各种机器设备4744部,
能生产20多种武器弹药的大型兵工企业。

而这座兵工厂的厂长就是李承干,
被誉为中国兵工界的国宝。

1599461712190058.jpg
李承干:国家计量局局长,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05年四月官费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爆发后,毅然辍学回国。后再次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电器机械科学习。

他少时接受了新学教育,
受到革命言行熏陶开阔了眼界,
并立志实业报国。
辛亥革命爆发后,
毅然辍学回国参加革命,
1927年5月进入当时的金陵制造局,
自此开始了为中国兵工事业奋斗的历程。
1599461727753819.jpg
抗战时期第二十一兵工厂机器厂厂房。

抗战时期,
除了保证军工生产以供应前线外,
他还主持了若干武器装备的改进和研制工作:
对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进行改进,
研制120毫米迫击炮和炮弹,
......
将中国的轻武器生产水平
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也因此被称作
“八年抗战生产军火武器的第一大功臣”。


黄汲清:找油找气,为国争光

抗战以前,
中国工业发展薄弱
“七七事变”后,
中国的石油输入通道被切断,
中国油品市场几乎陷入绝境。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环境下,
中国科学家毫不气馁,
加快了勘探油田和建设石油工业的步伐。

1935年,黄汲清在归国途中访问了美国等地,
其蓬勃发展的石油地质工业,
让他热血沸腾。

1599461743410513.jpg
黄汲清: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石油地质学家,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
他亲自在四川盆地内从事地质调查工作,
在川西南的嘉定铜街子发现了天然气,
否定了关于天然气只来源于二叠系煤层的说法。
 
 1939年,
他在隆昌发现了圣灯山天然气田,
这是中国第一个天然气田,
对支援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8月,
他组织调查队赴河西走廊一带考察,
一系列的野外实践和研究让他在调查结束时,
形成了著名的陆相生油说,
也让他更加坚信,
中国广袤的大地一定富含油气。

1599461759974601.jpg
1941年,黄汲清(前车坐者左一)等在河西走廊考察石油地质。

1943年夏到1945年夏,
他出版论著20余种,
在世界地质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599461777722648.jpg
1955年,黄汲清(中)带领北京地质学院学生到西山野外考察。

他们是科学家,
也是战士,是勇士。
他们在国之危难时挺身而出,
为中华民族的胜利英勇战斗!

向英雄致敬!


来源: 发表时间: 2020年09月03日

南京欧美同学会(南京留学人员联谊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07901号-1

Copyright2022,Nanjing 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街43号2号楼 邮编:210018 邮箱:njwrsa@njwrsa.org.cn

官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