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活动  > 活动回顾  > 正文
健康大讲堂|第十一期:重症医学(ICU)是做什么的?

什么是ICU

ICU是重症医学的临床基地,是危及生命的急性疾病或创伤患者在医院内接受重症医学相关的医疗和护理(例如,机械通气和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的场所。ICU中使用多种无创有创和无创设备,护士与患者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且有重症医学专科医生24小时对患者进行不间断的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和各器官支持治疗。

ICU与医院普通病房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护士与患者比例很高;②采用多种无创和有创监测设备;③需要器官功能支持,使用药物性和(或)机械性生命支持治疗措施(如机械通气、升压药物、持续肾脏替代等)。

ICU收治什么病人

ICU的患者主要分为四个方面:①急性可逆性疾病导致的器官功能衰竭,如爆发性心肌炎导致急性心源性休克、病毒性肺炎等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如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②患有潜在危险的基础疾病,但又因其他原因需要进行创伤性治疗的高危患者,如合并慢性疾病的高龄手术患者、高危孕产妇,心脏等大手术术后等。③慢性疾病的急性加重期,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④急慢性疾病的不可逆恶化;如大出血但无法有效止血、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状态等。ICU可以明确有效地降低第一类患者死亡率,效益肯定;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第二类患者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有一定效益;可以帮助第三类患者度过急性期,以期望患者回到原来慢性疾病状态,可能有一定的效益;但无法给予第四类患者有效的帮助。前三类患者适合入住ICU接受治疗。

ICU主要的监测诊断治疗手段

一、监测和评估。

①常规监测:通过监护仪24小时监测血压、心电图(模拟)、指脉氧饱和度、呼吸节律频率;若采用机械通气,呼吸机则会监测患者呼吸生理相关指标。

②有创监测: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血压(每秒血压变化皆显示在监护仪上),深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心房压),温度监测仪实时监测体表温度,留置具有温度监测功能的导尿管实时监测人体核心温度。

③器官功能监测: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患者镇静深度或昏迷程度,股动脉留置PiCCO导管监测心脏收缩功能、肺水量、血液温度,留置Swan-Ganz导管监测心脏收缩功能、肺动脉压,使用超声可进行全身各部位床边检查。

ICU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 ICU每名患者24小时不间断进行持续监测,医护人员利用各种监护设备和临床信息系统进行连续监测护,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并更加准确地处理。

二、器官支持。

①呼吸功能支持:机械通气是ICU最常用的一项技术,分为无创和有创,有创机械通气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纤支镜肺泡灌洗术近年来在国内ICU广泛开展,可辅助肺部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国内少数ICU开展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人工心)技术,用于无法机械通气或机械通气仍无法纠正的部分低氧血症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

②循环支持:进行循环评估和血流动力学监测,采用容量治疗,血管活性药正性肌力药等进行支持,维持循环灌注,保证微循环和器官功能。

对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患者,还可采用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ECMO甚至Impella(心室辅助装置)等技术辅助治疗。

③肾脏支持:ICU中有很多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CRRT(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技术越来越多被应用于各个医院。

④肝脏支持:CRRT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ICU在大力发展CRRT的同时,也在发展其他血液净化技术,如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血液净化各种技术组合形成人工肝技术,可暂时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对于急性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一定疗效。

⑤肠道支持:包括营养评估,营养支持通路,营养支持方式,营养支持配方,营养支持剂量等。对于胃食管返流风险高、胃潴留的患者,采用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可以充分利用胃肠道功能。对于胃肠道出血、瘘、创伤的患者,肠外营养可充分提供必需营养元素,促进患者康复。

⑥神经功能监测和支持:心跳骤停复苏成功后的患者神经功能可能受损,ICU针对这类患者常规使用亚低温脑保护技术,尽可能减少脑功能损伤。

ICU通过加强监护和综合运用各种器官支持手段维持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从而为已明确诊断的重症患者治疗原发病及损伤器官的恢复争取时间,为诊断不明的重症患者明确诊断及治疗争取时间。

ICU病人的预后

ICU常见三种疾病为脓毒症(Sepsi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创伤。

脓毒症(即俗称的“败血症”)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的“三高”特点。全球每年有两三千万患者罹患脓毒症,可直接导致患者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引起重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经过脓毒症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脓毒症的死亡率已下降至25%-3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急性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也是重症患者主要的病死原因。ICU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病率为10.4%,轻、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在医院病死率分别为34.9%、40.3%和46.1%。

严重创伤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卫生保健问题之一,导致全世界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亡,预计到今年将增加到800万。据WHO统计,全球约10%的死亡和16%的致残病例因创伤所致,同时创伤也是全球40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


作者简介:

刘松桥,男,1974年2月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主任医师,曾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圣.迈克尔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具有独到的诊治经验。擅长重症肺炎、ARDS、肺栓塞、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严重多发性创伤,重症脑血管疾病等的防治,熟练掌握呼吸功能评估、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循环、呼吸等器官功能支持等技术。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卫生厅基金项目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五)、江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四)。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等多项。

 


来源:刘松桥 发表时间: 2020年03月23日

南京欧美同学会(南京留学人员联谊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07901号-1

Copyright2022,Nanjing 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街43号2号楼 邮编:210018 邮箱:njwrsa@njwrsa.org.cn

官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