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辉煌历程中,留学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又一批海归人才回国服务、奋力创新,他们中不少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值此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之际,我会特别开设“庆祝建会110周年·宁聚报国”专栏,宣传南京海归留学报国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留学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贡献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
南京欧美同学会理事,民盟江苏省南京市委会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秦淮非遗馆馆长。先后荣获民盟江苏省委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盟史与理论研究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2021年6月获南京市最具影响力留学人员称号,2021年12月获南京市文化人才人选证书。
人物事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非遗文化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生动见证。”民盟江苏省南京市委会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秦淮非遗馆馆长尹磊对此深有感触。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他说:“要把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传承好,就需要在整个社会层面激发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主动意识,让广大群众同文化工作者和传承人一道守正创新,变古为今。”
作为金陵城里非遗宝库的“守护者”和一名民盟盟员,尹磊长期深耕在文化艺术前线。“传承应该是亦古亦今的,我希望与每一位走近秦淮河畔的参观者一起,共同探讨文化传承话题。我们携手努力,定能让秦淮河所哺育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从塞纳河到秦淮河——用笔丈量“一带一路”的壮丽山川
尹磊曾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新疆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2008年至2012年,尹磊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在法国巴黎高等实践研究院(EPHE)从事博士研究。在法国的四年里,他时时处处感受到祖国的关心和人民的召唤,虽然在学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尹磊在内心深处却依旧觉得“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有一次,在巴黎的某研究机构查阅资料,尹磊意外发现了包括状元卷在内的一批清代殿试卷的原卷。这批本应珍藏在中国自己博物馆内的文物,是如何流失海外,又如何见证了近代史上的风云沧桑?面对这些笔墨如新的真迹,尹磊不由得陷入沉思。
“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民盟先贤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话让尹磊进一步思考:我的人生意义何在呢?通过反复学习、琢磨和体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以及民盟前辈们的先进事迹后,尹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留学归国人员的新职责和新使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特别是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
尹磊的家乡江苏南京有着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遗址——江南贡院,在家乡历史文化的召唤下,尹磊最终决定回到家乡,投身到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运营之中。
回国的8年间,尹磊致力于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科举文物精品,从个人理想、地域文化、到国家制度等多个角度,从文物展品、文创产品到学术研究等多个层面,向海内外介绍科举制度,展示科举文化。为了推敲展陈的说明文字,他时常与团队讨论到深夜;为了琢磨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他在库房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更多的时候,他让团队成员都回家休息养精蓄锐,自己则在办公室的灯下苦心琢磨,与异代相知的科举人物对话。那段时间,他的手摩挲过百部典籍论著,他的脚踏遍了江南贡院的每个角落。尽管有着深厚的历史学功底,但面对一千三百年历史的科举文化,他还是怀着敬畏之心。“你得用心去掂量,掂量过后就会知道,再怎么努力也不过分。”尹磊说。
研究、思考,尹磊还著述不辍。他在海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等30余篇,并翻译了法国最负盛名汉学家伯希和(P.Pelliot)的代表作《圣武亲征录》,一经出版后便受到学界称赞,先后获得世纪好书及2022年度上海古籍出版社自评好书典籍文献类十佳等殊荣。
在敦煌文献研究领域,据说20世纪曾有一位学者叹息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以吐火罗语为代表的西域胡语文书研究也同样。然而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学者已经夺回了这片学术研究阵地。尹磊结合自身所学主持了《中外论坛》2023年“西域胡语文书专号”的组稿工作,在他组稿这一期中,全面展示了我国留学海外青年学者在包括梵文、吐火罗语研究等冷门绝学上新成果和新突破,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最近,尹磊又投身于一部重要学术著作的翻译,这就是由法国知名学者方殿华(L.Gaillard)撰写的《金陵古今记》一书,这是用西方文字撰写的第一部有关南京历史地理的专著,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在尹磊的努力下中译本即将问世,可谓是对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南京历史文化的又一贡献。
“走出去”“请进来”——用心搭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早在2016年于伦敦举办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系列活动中,尹磊就作为执行团队成员负责了在大英图书馆举办中国科举文化与英国文官制度对话交流活动筹备与组织。他的海外学缘也从英伦三岛延续到旧金山、东京等世界其他地方。2019年,尹磊与旧金山大学合作,共同举办了第18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邀集英、美、法、日、新加坡等多国学者搭建了“科举、汉籍与江南社会”这一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作为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学术顾问,他也连续多年活跃参与了“南京论坛”这一具有国际声望的系列学术论坛。
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做好“请进来”。在日常工作中,尹磊能熟练运用多国语言,接待海外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此外,他还牵头搭建了“科举、汉籍与江南社会”这一博物馆内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并邀请著名作家马伯庸、“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稻田耕一郎等来馆研讨、举办讲座。在今年5月18日南京大学和江苏省教育厅共同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报告会活动中,他还作为10名留学归国人员代表之一,作了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守正传承创新》的报告。
尹磊目前所工作的秦淮非遗馆是江苏省内规模最大的非遗场馆,总面积约7400平方米。总展陈项目135项,其中列入人类“非遗”42项,列入国家级、省级、市区级“非遗”93项。馆内拥有国家级、省级、市区级合作传承人300人。非遗馆集图文、实物、视听、手作和交流于一体,自2022年1月以来,非遗馆累计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组织各类非遗展演、体验活动964场,其中公益活动269场。
谈到目前从事的非遗事业,尹磊不由得有些动容。在经过前期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尹磊很快制定出非遗馆发展的三个方向。一是要国际化,加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非遗展示和交流领域的合作;二是要现代化,促进非遗项目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对话,让兼具设计元素和现代风格的产品“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要数字化,不仅仅对非遗作品本身进行数字保护,更要促进对传承人的技法、身段、唱腔等进行数字保护并通过数字人、ChatGPT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集成展示。
积极参政议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参政议政方面,尹磊主笔撰写《科举制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推动及启示》专题报告稿,获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批示;作为南京市秦淮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他执笔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在《秦淮调研》上刊登,并多次获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示。在盟史研究领域,他作为民盟南京市委会盟史研究会会员参与编写《南京民盟编年史》(修订),系统整理了自1946年至解放初期南京盟员盟籍档案,撰写了多篇民盟历史与人物研究专文。今年以来,他积极响应民盟中央有关盟史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号召,作为江苏民盟青年盟史研究专家先后参加了民盟历史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座谈会以及盟史资料调研。
强富美高新江苏,文化发展绘蓝图。尹磊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汲取的营养,转化为建设江苏文博事业、非遗事业的生动实践。“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历史内涵,加强研究、做好保护,同时活化利用非遗资源,讲好创新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以科技+文化、科技+旅游、科技+非遗体验等多种跨界融合、兼容并包的方式,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尹磊说。
文字来源:团结报(有改动)
南京欧美同学会(南京留学人员联谊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07901号-1
Copyright2022,Nanjing 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街43号2号楼 邮编:210018